审计学专业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会计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初步运用会计学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1、审计:是为了查明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认定与既定标准之间的一致程度,而客观收集和评估证据,并将结果传达给利害关系人的系统过程。
2、内部审计:亦称部门或单位审计,指由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专职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照所在部门和行政最高负责人的指令所实施的审计。
3、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获取的真实凭据用于证实或否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公允性、合法性、一惯性的一切资料。
4、符合性测试:指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评的基础上,为证实该控制是否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贯彻执行,贯彻执行的实际效果是否符合设立该控制的初衷而进行的测试活动,
5、民间审计报告:亦称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指注册会计师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了的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用于对被审计单位年度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
6、期后事项:指会计报表日与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期间发生的以及审计外勤工作结束日到会计报表公布日发生的对会计报表产生影响的事项。
7、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8、肯定式函证法:亦称正面式函证法或积极式函证法,指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的债务人(债权人)发出的询证函,要求收函人证实所查证的人欠、欠人款项是否正确并复函的一种方法。
9、管理建议书:指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中,针对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内部控制制度重大缺陷提出的书面建议。
10、内部控制制度:指为了保护具有组织结构的经济主体的资产完整保证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经营方针的贯彻实施,在经济主体的内部建立或采用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法、程序和行为准则。
11、审计证据:指审计证据对审计评价和审计结论有重要的影响。
12、不相容职务分工:指根据内部牵制的原则,不能由一人兼管的几项职务必须进行合理分工,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员分别予以担任。
13、独立审计准则: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颁布的,指导注册会计师执业时遵守的行为规范。
欢迎关注【湖北专升本网】获取专升本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