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专升本考试前,通过做历年真题和模拟卷,考生可以了解考试的趋势和变化,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也可以帮助考生把握考试的方向,避免复习偏离考试要求。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及其教育现象
2.主体地位
3.前运算
4.社会化
5.受保护权
6.适宜性
7.自主探索
8.规则游戏
9.亲子活动
10.专业技能
11.开放性
12.计划-工作-回顾
13.情感目标
14.轶事
15.多元智能理论
二、名词解释题
1.学前教育观:对学前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的系统性认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全面发展。
2.隐蔽课程:非正式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内容,如环境布置、师生互动等。
3.幼儿社会化:幼儿通过与社会互动,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
4.规则游戏:有明确规则和目标的游戏,如棋类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逻辑思维。
5.职业倦息:教师因长期工作压力导致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及成就感降低的心理状态。
三、简答题
1.简述学前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自然观察:在自然情境中记录幼儿行为(如区域活动中的互动),分析其发展特点。例如,教师用轶事记录法追踪幼儿语言发展。
参与观察:研究者融入幼儿活动(如游戏),以“伙伴"身份理解其行关动机,适用于研究幼儿社交策略。
实验法:
通过控制变量验证假设,如"合作游戏是否能提升幼儿分享行为"。需注意伦理问题,避免干扰幼儿正常活动。
调查法:
问卷:面向家长收集幼儿家庭教养方式数据,需设计简明易懂的问题访谈:深度了解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看法,如“您认为主题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是什么?"
文献法:。
分析已有研究(如蒙台梭利著作),提炼理论框架,指导幼儿园环境创设。
2.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理论层面:
儿童是权利主体:遵循《儿童权利公约》,保障幼儿的参与权(如让幼
儿自主选择游戏区域)
儿童具有个体差异性:拒绝“一刀切"评价,如对语言发展较慢的幼儿提供个性化支持。
实践层面:
以儿童为中心:课程设计从幼儿兴趣出发,如根据“昆虫探索热“生成主题活动。
避免成人本位:不强制幼儿分享玩具,而是通过情景模拟(如“小兔子需要帮助“)引导共情。
动态评价:用成长档案记录幼儿进步,而非横向比较。
3.学前教育课程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
目标评价:
是否贴合幼儿发展水平?如“认识颜色"目标对小班适宜,但对大班过于简单。
内容评价:
是否具有生活化、趣味性?例如“超市购物"课程能结合数学与社交,优于抽象教学。
实施评价:
教师是否灵活调整策略?如在手工活动中发现幼儿挫败感,及时提供分步指导。
效果评价:
幼儿参与度与成果(如作品、语言表达),辅以家长反馈(如“孩子在家更愿意帮忙整理")
4.简述幼儿园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
环境创设:
提供开放性材料(如纸箱、布料),激发创造力。例如,角色扮演区投放医生服装、听诊器,促进情境模拟。
观察与介入:
平行游戏法:教师以玩家身份参与(如一起搭积木),示范合作技巧。启发式提问:当幼儿争执时,问"怎样能让两个人都玩到玩具?"引导自主解决冲突,
规则渗透:
5.将规则融入游戏情境,如“火车游戏"需“乘客"排队,自然培养秩序感国外学前教育改革对我国有何启示?
美国高瞻课程:启示:重视幼儿计划-行动-反思的完整学习循环。可借鉴"每日计划表”,让幼儿用图画表达当日活动意向。
意大利瑞吉欧教育:
启示:环境作为“第三教师"。例如,在教室设置“光影探索角",利用自然光引导科学探究。
日本“宽松教育":
启示:减少知识灌输,重视体验式学习。如用“种植豌豆"活动替代单纯讲解植物生长。
四、材料分析题
1.针对三名幼儿的引导策略
乐乐(不合作):.
问题分析:缺乏社交技巧,可能因过往合作失败产生退缩。
策略:
1.阶梯式合作任务:
第一阶段:与1名同伴完成简单任务(如拼图),教师表扬“你们一起完成得真快!"
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搭建复杂建筑,分配角色(乐乐负责设计图纸),增强责任感。
2.社会性强化:用照片墙展示合作成果,标注“乐乐和伙伴的杰作!",提升成就感。
理论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与替代性强化。
阳阳(争夺玩具):
问题分析:自我中心倾向,缺乏共情与规则意识。
策略:
1.角色扮演干预:
设计“玩具店"游戏,阳阳扮演售货员,学习“轮流服务顾客"
教师旁白:"小顾客等了很久,售货员应该怎么说?"引导使用礼貌用语。
2.正向行为支持:
设立"友好之星"奖章,当阳阳主动分享时,立刻颁发并告知全班。
理论依据: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即时强化塑造积极行为。
小米(语言表达少):
问题分析:可能因性格内向或语言自信不足
策略:
低压力表达机会:
1.开展“悄悄话角",小米与教师一对一分享绘本感受,逐步过渡到小组分享。
2.同伴带动法:
安排语言能力强的幼儿与小米搭档,进行"你说我猜"游戏,激发表达欲望。
理论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通过同伴支架促进语言发展。
2.教学活动设计:合作游戏《拯救小动物》
活动目标:
社会性:学会分工、协商、解决冲突:
认知:理解地图符号与空间方位:
情感:培养责任感与团队归属感.
活动准备:
材料:森林背景图、动物玩偶、障碍物(纸箱“山洞"、绳子"小河")、任务卡(“找到.钥匙““搭桥过河")
分组:4人一组,角色卡(队长、导航员、建筑师、救援员)。
活动流程:
1.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扮演“森林爷爷":"小动物被困在山洞,需要你们合作营救!"展示任务卡,激发兴趣。
2.任务挑战(20分钟):
分工阶段:小组讨论角色分工,队长协调意见。。
闯关阶段:
导航员根据地图指引路线;
建筑师用积木搭桥过“河";
救援员穿越“山洞"救出动物。
3.总结分享(10分钟):教师介入:若发生争执,用提问引导(“队长觉得怎么分配更好?")
每组展示救援路线,教师提问:"你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颁发"最佳团队奖",强调"每个人都是英雄!"。
评价方式:
观察表:记录幼儿分工合理性、冲突解决策略。
幼儿自评:用表情贴纸(笑脸/哭脸)评价"合作开心度".
欢迎关注【湖北专升本网】获取专升本最新资讯。